韶关机关党建欢迎您的光临!   今天是:

学悟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汲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坚持人民至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本网发表日期:2022-09-14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重申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更好为人民谋幸福、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什么?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始终牢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经过长期艰苦不懈地奋斗,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党百年,在我们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但是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心中常思百姓之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民生难题,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己任,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二、为什么要坚持人民至上?

民心向背决定党的前途命运的历史发展规律要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就是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客观反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等论述,解释了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铁律——民心是决定“谁主沉浮”的最大力量,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是否向背。

马克思主义政党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需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根本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屹立不倒愈发壮大的秘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秘诀就在于植根人民群众沃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衷心拥护,根本原因就是始终敬仰人民、敬畏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如何在全面乡村振兴中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以初心引领民心汇聚磅礴伟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不比脱贫攻坚少,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快、越加复杂的今天,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面临更多的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凝聚人民伟大力量。一是坚定初心使命。“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正所谓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党员,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坚定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坚定自己的脚步,以尽锐出战之姿,攻克乡村全面振兴的难题。二是凝聚群众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人民潜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的驻村干部要学会拜人民为师,学会聚集民智。村民生于斯、长于斯,对所生活的村落的情况了然于心,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规划之前,可以通过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农村户主会等形式,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三是鼓励群众参与。正所谓“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务必要调动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农民力量。村委和驻村干部可以通过组织群众现场参观先行先试先进典型,邀请脱贫先进典型代表分享脱贫励志故事、成功案例,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学习,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激发群众“想干、愿干、敢干”的内生动力。通过组织引领、干部带头,做到有事与群众一起议、带着群众一块干,不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采取群众集体决策、筹资筹劳、政府补贴等办法,改变以往政府投资“要群众干”的被动,向群众“我要干”转变,让农民群众能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二)始终坚持造福人民,以一心为民的真心焐热民心。

从“十八洞村”到“西海固”,再到凉山“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张张闪亮的脱贫攻坚“名片”不仅带给了人民群众信心和力量,更是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造福人民的初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我们的驻村干部要始终坚持造福人民,将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方向。一是立足眼前,解决群众具体问题。“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造福人民,就需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立足眼前、不弃微末,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去办好群众的实事。2021年我局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对口帮扶点乐昌市秀水镇消山村消山辽村小组解决困扰多年的入村道路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2022年我局驻村干部为患有精神残疾的脱贫户(单亲妈妈)的小孩争取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金,这些事情虽然具体且微小,但正所谓“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相信这些具体事情能够温暖消山村村民的心。二是着眼长远,谋划长远发展之策。乡村振兴是一项管全面、管当前、管长远的系统工程和一项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做好眼前之事外,还要着眼长远,用前瞻性的思维方式,集思广益,审慎考虑村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前景。产业是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是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保障,也是支撑乡村振兴的原动力。要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调减低效作物,发展特色高效作物,因地制宜,根据乡村资源禀赋的特性,找准适合的特色产业,宜鱼则鱼、宜果则果、宜瓜则瓜,实施能落实、能见效、能持久的项目。以我局驻村点消山村为例,地多人少,有放养生态牛、种植红薯等优势产业,接下来可以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扩大生态牛的养殖规模,同时将红薯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红薯干和红薯粉丝,提高其利用价值,增加收入。

(三)始终根植人民,以忠诚干净担当写好人民答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压力大,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始终根植人民,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群众监督,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乡村振兴队伍,切实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一是加强作风建设,筑牢乡村振兴队伍根基。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对党自身提出的道德要求。村委和驻村干部直接接触农民群众,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党的形象,驻村干部的作风更是直接代表了选派单位的形象,要提振精气神,克服“软、弱、虚、飘、松”等问题。做到用心,杜绝“过客”心态,驻村干部不能把驻村当成是逃离原单位繁杂日常事务的“避风港”,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驻村当成是混基层经历的“镀金池”,拿自己当“匆匆过客”,事不关己、混天度日。要做到用情,杜绝“坐客”心态,不能成天呆在办公室,坐等老百姓上门办事。要做到用心,把驻村当成发挥优势、积累经验的重要机遇,当成密切联系群众、热心服务群众的宝贵机会。要做到用力,杜绝“看客”心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躬身入局、担当作为,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坚持察实情、谋实事、求实效,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创新巧干。二是强化群众监督,筑牢乡村振兴群众根基。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农村,村级组织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及时规范村务信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依法依规规范村务公开内容,凡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以及涉及村级财务、村民自治事务、宅基地分配及土地征用补偿、惠农政策等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的事项都要进行公开。及时公开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工作,以公开密切干群联系、以透明强化组织威信、以规范凝聚民智民心,将村务信息公开栏建设成“阳光下的账本”和“群众看得懂的工作交流平台”。村委要建立村级“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在开展重大事项决策时可邀请村民代表进行监督,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使各项重大决策置于“阳光”监管下。

乡村振兴是一项管全面、管当前、管长远的系统工程和一项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在此过程中,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驻村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农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民群众的呼声为信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实现农村经济年年有发展、农民收入年年有增加、乡村振兴年年迈出新步伐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韶关市代建局党组书记、党总支书记、局长  李 宏